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口 > 山西 >

民国时期山西人口问题

日期:2014-11-10 类别:山西 浏览:

1.民国时期山西人口状况。

1.1 状况描述。

鸦片战争后,山西人口呈缓慢增长的趋势。在光绪年间,山西出现了罕见的特大旱灾,灾后又出现瘟疫,人口呈现突然下降趋势。从自然灾害后,到民国八年“五四运动”前,山西人口出现了时升时降的起伏现象。人口总数一直在一千万到一千一百万之间起伏徘徊,始终没有突破一千二百万。从“五四运动”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这一时期山西人口发展的速度出现了徘徊的现象。从抗日战争爆发直到民国1948年解放战争结束前,这一时期山西人口发展的速度呈突增现象。人口从一千一百万猛增到一千五百万之多,打破之前长达五十五年之久的起伏、徘徊状态,增长速度是山西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1.2 原因剖析。

抗日战争之前山西人口呈徘徊不前的缓慢发展态势。山西人口的这种低出生率和高死亡率是其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1.2.1 人口的出生率。影响民国年间山西人口出生率的主要原因有:

首先,男女性别比严重失调。民国初年,山西人口性别比例一直徘徊于130. 0 左右,1917 年竟高达136.2。这一比例远远高出全国的平均数,就是与邻省相比也是比较高的。人口的性别构成关系与人口的婚姻状况有关,性别比高,意味着就有很多男子不能结婚,从而影响人口的再生产。

其次,民国年间,山西买卖婚姻风气盛行。在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调的情况下,法律对一夫多妻制的不闻不问,则造成更多贫苦男子因经济条件而致终生不婚。

1.2.2 人口的死亡率。造成死亡率高的原因有:

1.2.2.1 鼠疫等地方性疾病和传染病。民国年间,山西长期处于封建军阀的统治之下,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再加上黄土高原特殊的地理气候,农业危机进一步加深,广大农民陷于贫困破产的境地。为维持基本的生存,农民只有降低自身生活水准,常年挣扎在贫困和饥饿的死亡线上。由于营养不良,身体素质普遍较差,再加上当时的医疗水平低下,山西省的地方病和传染病分布广,病程长,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的健康和生命。

1.2.2.2 自然灾害。民国时期,山西农业危机日益严重,风、雹、旱、水等自然灾害频繁不断,几乎无年不灾。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广大贫苦的民众背井离乡,外出谋生者甚众。天灾对于旧中国的农民来说无疑是一种无法抗拒的自然力。而统治山西的阎锡山政府,救灾能力极其有限,再加上一些官吏见死不救,贪污赈济粮款,民生陷于绝境就不足为奇了。

1.2.2.3 兵灾。军阀混战使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战乱匪祸使农村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生态环境严重恶化,难民增多,被迫离村求生。

造成抗日战争之后这种现象的原因有:(1)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华北地区大肆抢、烧、杀,无恶不作,迫使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难民,纷纷涌入山西各地抗日根据地的山区居住;(2)全国广大知识分子、热血青年、工人农民以及华侨认清国民党假抗日的真面目后都纷纷投奔抗日根据地,参军、参战和从事抗日活动;(3)山西系四面群山环绕,日军势力只能控制县城和铁路、公路交通沿线,而抗日根据地的广大农村,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领导下,战时军队打仗,保护人民,平时帮助群众生产。各抗日根据地军民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人口增长很快;(4)现代战争防御技术增强,并且八路军、解放军对俘虏的宽待政策以及战后及时恢复生产、恢复秩序,因此在这个时期,山西人口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上升速度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