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国家概况
日期:2014-10-04 类别:各国风情 浏览:
利比亚国家概况
(最近更新时间:2014年3月)
【国名】利比亚国(StateofLibya)。
【面积】176万平方公里。
【人口】660万(2011年),主要是阿拉伯人,其次是柏柏尔人。阿拉伯语为国语。绝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
【首都】的黎波里(Tripoli),人口101万(2012年)。
【重要节日】国庆日(独立日):12月24日。
【简况】位于非洲北部,与埃及、苏丹、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尼日尔、乍得接壤。北濒地中海,海岸线长1900余公里。沿海地区属地中海型气候,内陆广大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
公元前3世纪,利比亚人在反抗迦太基帝国统治的斗争中曾建立统一的努米底亚王国。7世纪,阿拉伯人打败拜占庭人,征服当地柏柏尔人,带来了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16世纪,奥斯曼帝国攻占的黎波里塔尼亚和昔兰尼加,控制了沿海地区。1912年,利比亚在意土战争后成为意大利殖民地。1943年初,法、英分别占领利比亚南、北部。二战后,由联合国对利全部领土行使管辖权。1951年12月24日,利比亚宣告独立,成立联邦制的利比亚联合王国,后改名为利比亚王国。1969年9月1日,以卡扎菲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伊德里斯王朝,成立阿拉伯利比亚共和国。1977年3月改国名为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1986年4月改国名为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2011年,卡扎菲政权被推翻。2013年5月,国名定为利比亚国。
【政治】2011年2月中旬以后,利局势持续动荡,民众示威游行遭到当局镇压后,迅速演变为内战。反对派在东部城市班加西成立“国家过渡委员会”(以下简称“过渡委”),与卡扎菲政权分庭抗礼。“过渡委”由约45名来自各地区的代表组成,穆斯塔法·阿卜杜勒·贾利勒(MustafaAbdulJaril)任主席。联合国安理会先后通过第1970、1973号决议,对利实施制裁,并授权在利设立“禁飞区”。北约随后对利发动军事行动。8月20日,“过渡委”武装攻占的黎波里。10月20日,卡扎菲被俘身亡。10月23日,“过渡委”宣布全国解放。11月22日,利临时政府成立,阿卜杜拉海姆·凯卜任总理。2012年7月7日,利举行国民大会选举,穆罕默德·尤素福·马格里夫(MohammedYousufMagarief)任首任国民大会议长(临时国家元首)。8月8日,“过渡委”向国民大会移交权力。10月14日,国民大会选举阿里·扎伊丹(AliZidan)为临时政府总理。11月14日,临时政府宣誓就职。2013年5月,利国民大会通过《政治隔离法》,禁止前政权高官在新政权内担任要职,国民大会议长马格里夫因此受到影响并于当月辞职。6月25日,利国民大会选举努里·阿布萨赫明(NuriAbusahmain)为新议长。2014年3月,国民大会投票通过对扎伊丹总理的不信任案,扎本人被解职,其他内阁成员仍留任,临时政府国防部长阿卜杜拉·萨尼代行总理职权。
【宪法】1969年12月曾颁布临时宪法。1973年,卡扎菲发动“文化革命”,宣布停止执行一切现行法律。2011年8月,“国家过渡委员会”公布《宪政宣言》,在政治过渡阶段发挥临时宪法作用。《宪政宣言》规定,利比亚将建立多党制民主国家,实行法治,保障全体人民平等享有基本自由和人权。伊斯兰教为国教,教法是国家立法的主要依据,国家保护非穆斯林民众的宗教信仰自由。《宪政宣言》还公布了利政治过渡的时间表。根据利政治过渡时间表,国民大会成立后组建宪法起草委员会,成立后2个月内完成新宪法起草并提交国民大会审议。审议通过后1个月内组织宪法公投,公投通过后新宪法将正式生效。按照利政府公布的时间表,利将于2014年年中完成终期选举,结束过渡期。目前,利正在组建宪法起草委员会。
【议会】卡扎菲政权时期设有总人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后,2012年7月7日,利举行国民大会(制宪议会)选举,共有200名代表当选,现任议长为努里·阿布萨赫明。
【政府】2012年10月,利国民大会选举阿里·扎伊丹为临时政府总理。11月,临时政府宣誓就职。新政府设3名副总理,27名部长,2名国务部长。2014年3月,扎伊丹被国民大会解除总理职务,临时政府国防部长阿卜杜拉·萨尼代行总理职权。
【行政区划】1998年,利比亚全国划分成26个省。2002年增至28个省及两个地区。
【重要人物】国民大会议长努里·阿布萨赫明:利比亚西部城市祖瓦拉人,柏柏尔族。法学学士,并曾在英国学习国际关系。1987年至2000年在利首都石化布克马什工厂任职,2000年后自主创业。2012年7月,以独立人士身份当选代表祖瓦拉地区的利国民大会议员,后在国民大会中任报告人。2013年6月25日当选利国民大会议长。
【经济】利长期实行单一国营经济,依靠丰富的石油资源,曾一度富甲非洲。1992年开始,受洛克比问题而遭受国际制裁,经济状况不断下滑。1999年联合国中止对利制裁后,特别是近几年国际油价持续居高,利石油收入大幅增加,利经济曾出现较好的发展势头。自2003年起,利开始实行经济改革,尝试建立股票市场,加快部分国营企业和银行的私有化进程。2011年2月前,利日产原油约160万桶。局势动荡使利石油生产受到严重影响,石油出口一度停滞。利内战结束后,利石油复产势头强劲,利石油日产量一度恢复至战前水平。但近期由于武装分子强行占领油田设施和油港,利石油生产和出口受到严重影响。2012年,利前三大出口目的地国为意大利、德国、中国。前三大进口来源国为中国、土耳其、意大利。
主要经济指标(2013年):
国内生产总值:540亿美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5137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2.5%
通货膨胀率:3.2%
货币名称和汇率:第纳尔,1美元≈1.26第纳尔
(资料来源:2014年经济季评)
【资源】以石油为主,探明储量为430亿桶。其次为天然气,探明储量达1.54万亿立方米。其他有铁(蕴藏量20-30亿吨)、钾、锰、磷酸盐、铜、锡、硫碘、铝矾土等。沿海水产主要有金枪鱼、沙丁鱼、海绵等。
【工业】2013年工业总产值减少3.9%。石油是利的经济命脉和主要支柱,绝大部分出口收入来自石油。20世纪50年代发现石油后,利石油开采及炼油工业发展迅速。2012年出口石油创汇达516亿美元,主要出口至意大利、德国、西班牙、法国等国。利工业还包括石化、建材、电力、采矿、纺织业、食品加工等。(资料来源:2014年经济季评)
【农业】农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约2.6%。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7%。可耕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03%,水浇地不到1%。利农业非常落后,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花生、柑桔、橄榄、烟草、椰枣、蔬菜等。畜牧业在农业中占重要地位。全国有牧场850万公顷。养殖的牲畜约1160万头,主要为牛、羊、骆驼,其中牛107万头,羊1038万只,骆驼23万峰。利近一半的粮食和畜牧产品依赖进口。
为解决用水问题,利自1984年8月开始兴建“人工河”工程,用管道把南部地下水引向北部沿海地区。
【交通运输】以公路为主,无铁路。
公路:总长10万公里,其中高级公路5.7万公里,农用路4.2万公里。
水运:主要港口有的黎波里、班加西、托卜鲁克、卜雷加、德尔纳、米苏拉塔、扎维亚、拉斯拉努夫。
空运:拥有利比亚阿拉伯航空公司和非洲航空公司。各类机场共137个。主要民用机场设在的黎波里、班加西、米苏拉塔、塞卜哈、托卜鲁克、锡尔特和卜雷加。
【财政金融】截至2013年12月,利外汇储备达1198亿美元。
【对外贸易】主要出口产品是石油(产量80%以上供出口)。主要进口粮食、食品、机械、建材、运输设备、电器、化工和轻工产品以及武器装备。主要贸易对象是意大利、中国、土耳其等。
近年外贸进出口情况:
(单位:亿美元)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出口 |
463 |
150 |
522 |
350 |
进口 |
246 |
112 |
181 |
253 |
顺差 |
217 |
38 |
341 |
97 |
(资料来源:2014年经济季评)
【人民生活】2011年2月局势动荡前,利全国有17所综合医院和88个医疗中心,平均每千人有病床4.8张,医生2名。全国有12.2万人享受社会保险。2009年底,全国共有固定电话用户110万门,手机用户500万,互联网用户35.4万人。局势动荡后,利发生大规模人道主义危机,有超过100万难民涌入邻国突尼斯和埃及。目前,在利境内仍有一定流离失所者等待安置。
【教育】15岁以上接受过教育的人口占人口总数的82.6%,为北非最高。女性平均受教育时间10年,男性平均8年。局势动荡前,全国各级学校教师总数为30.31万人,在校生人数145.55万人。初级师范学院73所,在校学生1.14万人。全国有15所高等院校。主要有的黎波里法塔赫大学、纳塞尔大学、卜雷加明星大学、拜达奥马尔·黎赫塔尔大学等。
【对外关系】利新政权建立以来,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当前,利新政权外交可概括为:坚持阿拉伯、非洲、伊斯兰和发展中国家属性,强调独立自主、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等原则。新政权奉行全方位、均衡外交,在总体方针上,摒弃卡扎菲时代“个人外交”、“非洲领袖”的烙印,践行相对务实、温和的“新外交”理念,将本国利益作为外交政策立场的出发点,重视民意和对外民间交往。
【联合国对利比亚制裁】2011年2月利局势发生动荡后,联合国安理会于2月26日一致通过制裁利政府的第1970号决议,包括对利实行武器禁运、限制利高官旅行、冻结相关人员海外资产、将利局势提交国际刑事法庭等。3月17日,安理会通过1973号决议,决定在利设立“禁飞区”,要求有关国家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利平民,并对利实施更为严格的武器禁运和财产冻结制裁。9月16日,安理会通过第2009号决议,解除部分对利制裁,并决定成立联合国利比亚支助团。10月27日,安理会通过第2016号决议,决定在10月31日后终止第1973号决议关于保护平民和设立“禁飞区”的授权。为防止利国内武器泛滥可能对周边国家的和平稳定构成威胁,防止武器扩散,安理会于2011年10月31日和2012年3月12日,分别通过第2017号和2040号决议。目前,联合国迄未完全解除对利武器禁运。
【同美国的关系】卡扎菲执政后,利美关系一直紧张。1980年里根政府上台后,美指责利支持国际恐怖主义,两国关系迅速恶化。1991年,美、英指控利两名情报人员策划了1988年洛克比空难事件,推动安理会对利实施制裁。2003年8月,利在洛克比问题上对美、英做出重大让步,表示愿支付27亿美元巨额赔偿并为利官员行为承担责任。2004年利美恢复代办级外交关系,美宣布全面取消对利经济制裁。2006年美宣布全面恢复与利比亚的外交关系,并将利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名单中删除。2008年1月,利外长沙勒格姆访美;9月,美国务卿赖斯访利,标志着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2011年2月利局势发生动荡后,美公开要求卡扎菲下台。3月,美联合多国部队对利实施军事打击。3月31日,美向北约移交对利军事行动指挥权。7月15日,美宣布承认“国家过渡委员会”为利合法执政当局。10月18日,美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访问的黎波里。12月17日,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访问的黎波里。2012年7月、9月,美国副国务卿伯恩斯访问的黎波里。2013年3月,利总理阿里·扎伊丹访问美国和联合国。
美驻利大使遇袭身亡事件2012年7月,以色列裔美国人制作的影片《穆斯林的无知》被上传至视频网站YOUTUBE,引发全球多国穆斯林不满。9月11日晚,数百名利民众包围美驻班加西领事馆,抗议电影上映。部分武装分子纵火焚烧了领馆建筑,并同馆内安全人员发生交火,造成美驻利大使克里斯托弗·史蒂文斯及3名使馆人员身亡。事发后,利予以强烈谴责,承诺保护外国驻利外交机构和人员安全,愿与美国配合开展相关调查。目前,美已认定该事件为恐怖袭击,但表示此事不会影响美利关系。
【同欧盟国家的关系】在利局势发生动荡前,欧盟是利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石油的主要销售地。2007年,欧盟与利签署了全面恢复与利关系的框架协议,并宣布与利建立全面伙伴关系。2011年2月利局势发生动荡后,欧盟于2月28日决定对利政府实施制裁。4月12日,欧盟外长发表声明,呼吁利政府停火,并要求卡扎菲下台。5月22日,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阿什顿访问班加西,宣布欧盟驻班加西办事处正式运行。8月29日,欧盟委员会在的黎波里设立人道主义救援办公室。10月10日,欧盟理事会发布会议声明,承认“过渡委”为利国家和人民唯一合法代表与合法临时政府,支持“过渡委”代表利重返联合国。
与意大利关系欧盟国家中意大利与利关系最为密切,是利石油主要进口国。2008年8月,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访利,与卡扎菲签署《利意友好、合作和伙伴关系条约》。2011年2月利局势发生动荡后,意大利于2月27日宣布终止上述条约,并参加了之后北约对利发动的军事行动。4月4日,意大利宣布承认“国家过渡委员会”。2012年1月21日,意大利总理蒙蒂率外长、防长等高官对利进行数小时短暂访问,双方发表了《的黎波里宣言》。2013年1月,利国民大会议长马格里夫访问意大利。2014年3月,意、利两国在罗马联合举行利比亚国际援助部长级会议,利总理扎伊丹率团出席。
与法国关系2011年2月利局势发生动荡后,法国于3月10日承认利反对派“国家过渡委员会”,并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法是最早承认“国家过渡委员会”的国家,也是积极推动安理会通过第1973号决议、并率先发动对利军事行动的国家。9月15日,法国总统萨科奇与英国首相卡梅伦联袂访利。12月14日,法国外长朱佩访利。2012年2月25日,利“过渡委”主席贾利勒、国防部长祖瓦利分别会见了到访的法国国防部长隆盖。11月,法国外长法比尤斯访问的黎波里并在利国民大会发表演讲。2013年1月,法国举办利比亚安全国际会议,利总理扎伊丹率团出席。
与英国关系由于英指责利支持爱尔兰共和军恐怖分裂活动,两国于1984年4月断交。1999年利英复交,并互派大使。2007年,英国首相布莱尔访利,双方签署了军事、能源合作协议。2011年2月利局势发生动荡后,英积极主张对利进行制裁和军事打击,并参与了北约对利军事行动。9月15日,英国首相卡梅伦与法国总统萨科奇联袂访利。2012年7月,英国外交大臣黑格访问的黎波里。2013年1月,英国首相卡梅伦再次访利。10月,利总理扎伊丹访英。
与德国关系2011年2月利局势发生动荡后,德国对军事干预利比亚持谨慎态度,对安理会第1973号决议投了弃权票。2011年6月13日,德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韦斯特韦勒访问班加西,宣布承认“国家过渡委员会”为利比亚合法代表,并提供援助。2012年1月7日,德国外长韦斯特韦勒再次率团访利,双方就发展双边关系等达成广泛共识。4月17日,德国卫生部长访利。2013年7月,利总理扎伊丹访德。
【同俄罗斯、印度的关系】卡扎菲执政时期,利俄、利印军事关系密切。利新政权建立后,表示愿在新形势下掀开与俄、印关系新篇章。俄宣布解除对利武器禁运及金融、石油、贸易等制裁,向利释放出积极信号。
【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卡扎菲执政时期,由于卡本人长期推行“个人外交”,常以“非洲领袖”自居,外交政策极富个人色彩,故利与地区及其他阿拉伯国家关系多有不睦。2011年2月利局势发生动荡后,阿盟遂中止了利在阿盟的席位。8月,阿盟正式承认利“过渡委”为利人民唯一合法代表,并恢复利在阿盟中的席位。
利新政权建立以来,将恢复和发展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作为外交重点,积极化解前政权与部分阿国结下的历史恩怨,开展与周边及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友好合作,积极参与和构建区域经济、安全合作机制。
【同非洲国家的关系】利新政权建立后,坚持自身非洲属性,但明确宣布摒弃卡扎菲政权好大喜功、重点经略非洲等做法,确立务实、平和的对非外交新基调。强调利无意在非洲做与利地位和实力不相称的事,着手大幅度缩减对非洲国家援助,并考虑减少驻非洲国家外交机构。利将发展与邻国的友好合作关系视作外交重点,希望邻国以相互尊重、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妥善处理利前政权要员引渡、限制前政权流亡势力问题。在打击国内恐怖极端势力和跨界有组织犯罪、加强边界管控问题上,利着力与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埃及、尼日尔等国加强协调配合,推动建立地区安全沟通机制,共同应对安全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