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各国风情 >

印度旅游_印度安得拉邦(5)

日期:2014-12-22 类别:各国风情 浏览:

印度旅游_印度安得拉邦(5)

安得拉邦舞蹈和戏剧

库奇普蒂舞将音乐和戏剧表演合二为一,可以看作是安得拉邦对于舞蹈艺术的独特贡献。这一著名古典舞蹈的名称取自于距维杰亚瓦达60公里的一个村庄。这种舞蹈—戏剧的表演伴有泰卢固语抒情诗和梵语诗歌的吟唱,与其他的舞蹈形式迥然不同。其他舞蹈会不断地插入叙述,以迎合大众的需要,并增加其表现力。

安得拉邦舞蹈的不同风格是以权威论著——喜主的《表演镜鉴》和《伶海》为基础形成的。它又下分为“NattuvaMala”和“剧艺Mala”。“NattuvaMala”包括两种类型——祭祀舞蹈,在寺庙的祭品台上表演;迦利伽舞蹈,在所谓“善德帐”里表演。“NattuvaMala”可分三种,即为敬神而表演的仪式舞蹈、为知识阶层表演的迦利伽舞、为一般人表演的圣舞。“剧艺Mala”是一种舞剧,由专业戏班表演。这种戏班只有男演员,女角也由男演员扮演。

最早的泰卢固语原创剧可能是毗离萨林伽姆的《黄月》。1880年,经营性的戏班与自马哈拉施特拉巡演至此的塔尔瓦达剧团一起在安得拉邦开始演出。随后来到安得拉邦的还有浦那的桑格尔剧团和孟买的巴瓦利瓦拉·帕尔西剧团。安得拉邦其他形式的表演艺术还有:

陶鲁波马拉塔:这是一种傀儡影子戏,一种引人入胜的民间艺术。道具是若干皮制的傀儡,施以浓重的彩绘,当地称作“陶鲁波马鲁”。形象则多为神话人物,取自著名的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这些自己不会动的人物用竹竿来控制,背面是华丽的灯光。节奏精细复杂的打击乐器,配以抒情风格的解说,反映了这种传统民间娱乐的审美情趣。

韦拉纳德雅姆:这是一种大神湿婆之舞。湿婆由于他的第一个妻子萨蒂·提毗遭到羞辱而十分愤怒,遂用自己头上的一绺残发创造了毗罗钵陀罗。毗罗穆湿蒂人自称是毗罗钵陀罗的后裔。他们常在德拉沙拉曼表演这种风格劲健的舞蹈,用坦布拉、索兰、多鲁、塔沙和维尔曼等乐器来伴奏。德拉沙拉曼在安得拉邦的东哥达瓦里地区,该地据信就是德沙瓦提伽,即毗罗钵陀罗诞生的地方。

布塔·薄马鲁:这是一种假面舞,为典型的民间形式的舞蹈。布塔·薄马鲁的字义为“篮子”,是一种用树皮、干草和牛粪做成的玩具一样的东西。每一个跳舞的人都戴着不同的面具,套在头上和肩上,使得自己在表演时体躯显得很大。他们应和着一种有声无词的节奏翩翩起舞,这样的节奏使他们的舞动更具色彩。

达普:这是一种打击乐器,系用羊皮和木头制成的鼓,样子颇像长鼓。用鼓捶敲击以形成节奏。其强烈的音响只有配上16到20个舞者佩带的脚铃声才显得柔和些。在游行队伍前面安排一组达普舞蹈,是特仑甘纳地方的习俗之一,不管这样的游行是为了“贾德拉”而组织的,还是为了其他节庆或结婚仪式而召集的,这种表演实际上成了展示舞蹈中打击乐器力度的活动。

钦度·帕迦瓦坦:作为色彩斑斓、服饰华丽的舞蹈,它是一种充满活力的艺术形式。表演者浓妆艳抹,服装亮丽多彩。他们和着钹镲、塔博拉和簧风琴奏出的音乐翩翩起舞。舞蹈经常搬演神话题材,观众则以村民为多,表演常能获得满场的喝彩。

塔佩塔·古鲁:这是雨神之舞,是一种祈祷性的舞蹈,它用活力、节奏和速度向雨神表达自己的诉求。这种舞蹈也在节日里表演。表演时,15到20个艺人颈系串鼓,一面振击出动人心魄的节拍,一面展示着人令人惊恐的绝技。

兰巴地:一种班加拉人的舞蹈,内容往往和日常工作,如收获、种植、播种等关联。班加拉人是半游牧的部落民,安得拉邦各地都可见到。跳兰巴地舞的演员身穿缀满了玻璃珠和镜片的衣服,戴着象牙手镯、铜制脚环和华美的首饰。他们踏着自然的节拍,以纷繁的色彩表达着快乐的情绪。在许多活动中,跳兰巴地舞的场面总是最精彩的。

波那鲁:这是一种顶罐舞。波那鲁节是流行于特仑甘纳地区的民间节日。过节时身着鲜艳服装的女舞蹈演员表演顶罐舞(波那鲁)以示庆祝。她们随着音乐,踏着节拍,献舞赞美自己的村神摩罕迦利。男舞蹈演员称作波塔拉拘。他们腰系翠绿的楝树叶子,跟在女演员的后面走向寺庙,一路上甩着鞭子,在那本来已经十分喧闹的喇叭声和震耳欲聋的打击乐声响中,更增添了浓烈的色彩。

迪姆萨:一种流行于山区部落的部落民舞蹈。10到15个妇女排成一排,其中有人操着乐器。她们随着莫里、突杜马和达普之类的乐器奏出的节拍翩翩起舞,赞美属于本地的神明。舞蹈通常在当地的集市上和维沙卡帕特南县的节庆活动上表演。妇女们穿戴的都是典型的部落服装和装饰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