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老年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3)
日期:2015-06-26 类别:中国 浏览:
(一)基本特征
现有研究多为利用地方性调查或人口普查数据而进行的研究。根据2005年全国1% 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推算,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约为1.5亿,其中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有近1.2亿(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2006)。如此推算,60岁及以上流动人口的绝对数量应该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具体到地区性的调查,孟向京(2004)的调查指出,北京流动老年人口以低龄、高学历、非农业户口老年人为主,具有夫妇双方共同流动、其子女有着较强经济实力、更多地是住在女儿家、多为三代家庭等特征。苗瑞凤(2012)对上海高校教工家庭中来自农村的老年父母的调查结果显示,上海流动老年人口以低龄、女性老年人为主,具有以照顾小孩为主、子女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等特征。王世斌等(2013)通过对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指出,广东省流动人口举家迁移和在流入地长期居留趋势明显,多数老年人属于省内跨地区流动,有接近一半的流动老年人在广州生活了5年以上,绝大多数是入住子女家庭。
目前尚无全国范围内针对流动老年人口的专门统计和研究,而仅从人口普查资料出发,其研究往往无法捕捉到某些对于研究流动老年人口有价值的详细信息。
(二)流动的可能性
老年人口流动的可能性包括流动的宏观原因和主观动机。
从宏观角度看,流动老年人口增加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当前中国人口流动家庭化趋势的加剧。人口流动不只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这么简单,它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有着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是一个动态过程。有学者总结出人口流动家庭化的两种形式会对家庭的分离与聚合过程产生不同的影响(郭志刚,2008)。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站稳脚跟后,就会考虑安排子女随迁,随着核心家庭的稳定,父母也会被纳入随迁考虑的范围内。2011年,中国有近70%的流动人口同家人一同流动,在现居地户均规模已经达到2.5;2013年6-15岁子女随同父母流动的比例为62.5%,比2011年上升了5.2个百分点(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司,2012,2014)。可以说,当前中国人口流动的家庭化乃流动老年人口产生的宏观社会背景。
从微观角度看,有一部分老年人流动到大城市是为了帮助子女照看孩子和照料家务(孟向京,2004;苗瑞凤,2012;王世斌等,2013),也有一部分老年人是子女邀请来的(苗瑞凤,2012)。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印证老年人口流动具有一定的家庭聚合作用。特别是由于中国实行计划生育后的子女一代已经逐渐进入生育期,出于生育、照顾等成本的考虑,身体状况较好的低龄老年人有着较大的流动可能性概率。调查显示,2012年生育的流动育龄妇女中,在流入地生育的比例为59.2%,比2011年上升7个百分点①。这种趋势是否会带来老年人口的流动值得研究。中国的传统家庭观强调家庭的美满和团圆,结合老年人口流动的现象,我们可以将其解释为情感动机下家庭共同体内的分工和支持,是传统与现实、感性与理性的结合。
推荐阅读
- 总排名
- 每月排行
- 推荐阅读
-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