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口老龄化的“危”与“机”
日期:2014-11-10 类别:河南 浏览:
河南现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1300万,占人口总数的13.8%。老龄化浪潮汹涌而来,给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银发社会”中又蕴藏着怎样的机遇和挑战?10月22日,记者采访省内专家学者,条分缕析其中的“危”与“机”。
叩问一:人口红利还有吗?
国际通行标准认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就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按照这一标准,我省早在1998年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比全国整整早了两年。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结构从底宽顶窄的‘金字塔’形,向着底部与顶部等宽的‘腰窄’形演化的过程,影响之一就是劳动力供给由原来的过剩逐渐向短缺转变。”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谷建全说。
省统计局发布的《2013年河南人口发展报告》显示,伴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持续上升,河南劳动适龄人口的比重在2008年达到最高点72.3%之后逐年回落,近两年维持在6600万左右,并呈逐年减少态势。
老年人口数量剧增还导致了社会负载率加重、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那么,河南的“人口红利”还存在吗?
谷建全认为,相对人口数量较少的省份而言,河南省还有一定的“人口红利”,但就省内自身的发展来讲,“人口红利”正在迅速消失。
“人口红利减弱带来的不利影响值得警惕,但也不必过于惊慌。”谷建全提出,“传统的人口红利”逐步减弱,但同时也创造出“新的人口红利”。
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本替代劳动力数量成为可能。“我省从人力资源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跨越,数量型的‘人口红利’逐渐被质量型的‘人力资本红利’所替代,并将创造出新的发展动力。”
“人口红利”的消失,还将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倒逼机制”。谷建全认为,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转向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河南经济产业结构将更加合理,总体竞争力也更高。
叩问二:养老困局怎么解?
进入老龄化社会,如何养老,成为摆在很多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经济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000~10000美元。而我省199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刚刚超过1000美元,属于“未富先老”。另外,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将出现很多一对夫妻赡养4个老人甚至更多老人的情况。
近年来,我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建立健全更加完善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省民政厅厅长冯昕表示,从2011年开始,我省已经连续4年按照10%的幅度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今年月人均已经提高到1950元。居民医保财政补助由去年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40万80岁以上老人享受到了高龄补贴。
同时,我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社会力量主体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截至2014年6月底,我省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4003个,养老床位34.9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26.84张;城市日间护理中心(托老站)1106个,农村幸福院(互助家庭)4597个,覆盖率分别达到26%和9.8%。
尽管如此,我省养老服务设施仍与现实有很大缺口。很多地方仍存在着养老院“一床难求”的现象。
省政府出台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省养老机构实现平均每千名老人不少于35张床位。
养老服务业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公办养老机构床位明显不足,只有依靠加速发展民办养老院来弥补。目前,我省已明确,采取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购买服务、补助贴息等多种模式,引导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
叩问三:“银发经济”咋掘金?
因为拥有数以亿计的消费群体,老年产品的市场潜力也被高度激发。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老年人的消费总额已经占到了GDP总量的8%。
然而现实是,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老年产品市场远远不够成熟。
记者在郑州市区商场、超市发现,适合老年人的产品确实很少,主要是服装、食品、保健品“老三样”,没有特色且缺乏创新。
其实,老年人需要的早已不仅是服装、保健品、老花眼镜等生活用品。房地产、医疗卫生、信息通信、金融保险、文化娱乐和教育等诸多产业都在老龄产业涵盖之内。在今年的第四届中国(郑州)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上,技术含量较高的电动代步车、多功能护理床,能提供各种养老服务的老龄社区都受到了众多老年人的热捧。
谷建全认为,我省老龄产业发展滞后,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消费意识落后、对外开放水平相对不高等因素息息相关。“政府要从投融资政策、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对社会力量进入老龄产业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从而让更加多样的老年产品、优质的养老服务惠及更多老年人。”
推荐阅读
- 总排名
- 每月排行
- 推荐阅读
-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