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人口红利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
日期:2020-09-30 类别:广东 浏览:
深圳人口具有典型的特大城市人口变动特征,当前人口规模快速增长的趋势已经转变,人口结构性问题开始显现出来。把握深圳人口结构变化对创新发展的影响,不仅对深圳的“双区”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我国其他特大型城市,特别是珠三角城市也有借鉴意义。应对人口结构变化要创新思路和观念,善用有利的人口条件,使得社会经济发展适应人口挑战。
当前正值“十四五”规划的关键时期,对深圳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潜在机遇和风险进行客观评估,做出相应的政策准备,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功能的前提。
一、深圳创新发展的人口基础: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创新发展的有利人口条件
1.有利于生产和消费的人口规模优势。不论从生产还是消费的角度看,相当规模的人口数量都是支撑深圳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18年末,深圳拥有1302.66万常住人口,其中有1085.39万人的劳动力储备,为深圳的各类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了1127.36万就业人员,劳动参与率为86.54%;2018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68.87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24.47%,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
2.年轻的年龄结构带来持续的人口红利优势。年轻型人口具有生产性和创新性的双重特点,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在其他社会经济条件适合的情况下,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创新发展成果。深圳2018年的人口年龄中位数为29.97岁,总抚养比只有20.02%,其中老年抚养比更是低至3.91%,处于人口红利非常丰富的时期。据预测,深圳的人口红利要到2048年前后才逐渐消失,还有30多年的人口红利期,其中总抚养比在30%左右的人口红利丰富期还有将近20年,在世界范围内相当发展水平的城市中,深圳的年轻型年龄结构优势非常明显。
3.相对丰富且逐年提高的人力资本优势。据测算,深圳目前拥有1000多万人的劳动年龄人口,未来将经历先升后降的变化轨迹,劳动力规模的增长拐点最早于2030年出现,最晚于2040年出现,劳动力规模将维持在900万人—1200万人之间,相较于已经进入劳动力规模下降通道的全国,以及饱受劳动力短缺之苦的其他发达经济体,深圳人力资源优势比较明显。明显提升的受教育程度与庞大的人力资源储备,为深圳积累了丰厚的人力资本存量。
(二)创新发展的人口潜在挑战
1.非户籍人口比例严重倒挂存在一定隐患。非户籍人口的数量超过户籍人口是深圳人口结构的特殊现象,“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中,深圳是唯一一个户籍人口未达50%的城市。非户籍人口在社会福利方面的不平等,影响其长期的居住预期,使其行为决策更倾向于短期行为,进而对长期的投资、就业和消费都会产生消极影响,如果经济形势或社会环境出现波动导致这些人员大量流出,将动摇我们前面分析的各种人口优势的根基,从而对深圳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2.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市场机制还不健全。据预测,深圳将于2030年左右进入老龄化社会,届时老年人口规模将翻倍,随后进入更快速的老龄化进程,到2050年,老龄化水平将达到24%—29%,老年人口规模将近翻10倍。深圳养老服务产业的人力成本、运营费用等直接成本居高不下,养老服务机构没有清晰的赢利模式,多数运营良好的机构主要是依靠政府的高额补贴才得以实现财务平衡。如果养老服务的市场机制不能发挥正常作用,当老龄化来临之时,养老资源的供需很难平衡,养老服务专业化程度也很难提高,将对社会福利造成损害,对深圳未来的创新发展构成潜在挑战。
3.劳动力结构不平衡且受到来自多方的人才竞争压力。据预测,深圳劳动力规模的变动并不大,到2050年下降幅度为2.95%,但劳动力的年龄结构却发生了巨大变化。2017—2050年,15—29岁劳动力规模预计下降约40%,30—49岁劳动力规模预计下降一半,只有50—64岁老年劳动力有望增长,2020—2050年预计增长将近3倍,但这部分劳动力恰恰是受教育程度最低、健康状况相对不稳定的群体,其占总劳动力的比重将上升到超过一半。
在全国劳动力总量下降、产业升级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上升的趋势下,各地展开了激烈的人才竞争,特别是经济增长强劲的二线城市,在高端人才争夺方面的力度也并不逊色,随着三、四线城市也加入人才竞争的行列,深圳将面临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竞争压力。深圳将长期面临劳动力结构不平衡的潜在挑战以及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竞争压力。
二、深圳应对人口结构变化、推动创新发展的战略思考
深圳人口具有典型的特大城市人口变动特征,当前人口规模快速增长的趋势已经转变,人口结构性问题开始显现出来。把握深圳人口结构变化对创新发展的影响,不仅对深圳的“双区”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我国其他特大型城市,特别是珠三角城市也有借鉴意义。应对人口结构变化要创新思路和观念,善用有利的人口条件,使得社会经济发展适应人口挑战。
(一)主动应对人口结构变化需要创新思路和观念
受人口惯性的基本规律作用,相对于经济、技术等的变动趋势,人口发展更具确定性,也更不容易干预。因此,深圳未来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摒弃传统的“问题”思维定式,从“人口问题”观念向“人口条件”观念转变,从人口调控思路向人口适应思路转变,在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和趋势的前提下,将人口结构性特征作为经济发展的要素之一,通过社会政策整合和体制机制创新来适应变化中的人口结构性条件。
(二)积极应对人口结构变化需要善用有利的人口条件
首先,深圳的人口规模优势是通过机械增长建立起来的,在全国人口和劳动力基数下降的趋势下,要维持和利用现有优势,不仅要在经济上保持比较优势,同时也应该加大社会领域的投资,通过打造宜居宜业的优质生活环境,培育民众的归宿感,真正降低人口的流动性,从而起到维持人口规模稳定性的作用。其次,深圳还有20年左右的人口机会窗口期,这期间不仅要为终将到来的老龄化社会做好经济准备,同时也要做好社会准备,包括加大健康和教育领域的投资,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三,深圳的包容性优势是建立在人口的广泛来源地基础之上的,随着“深二代”“深三代”人口陆续进入主流社会,“广泛性”基础可能发生动摇,需要在文化建设方面强化包容性,打造深圳创新创业的城市品质。
(三)合理应对人口结构变化需要适应人口挑战
非户籍人口在历史上对深圳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长期不能享受公平的社会福利势必形成人口的不稳定因素,但非户籍人口比重较大的局面仍将是一种人口常态,各项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只有基于这一人口基础,大力改善非户籍人口的宜居宜业环境,在户籍制度没有完全变革之前,尽量缩小非户籍人口与户籍人口的社会福利差距。
在养老产业的市场化方面,要引入和培育具有可持续性的市场机制,以人口老龄化进度为时间表,实现多元共治、可持续发展、共建共享的老龄社会治理格局。
在全国劳动力总量下降的大趋势下,深圳一方面要促进人口红利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另一方面要利用大湾区内互联互通和交流便利化,在大湾区的范围内参与产业布局,以大湾区人口为基础创造新的人口红利。
推荐阅读
- 总排名
- 每月排行
- 推荐阅读
-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