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口问题 >

缩小中国人口问题的两个剪刀差

日期:2016-02-28 类别:人口问题 浏览:

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公布,舆论主要关注两个方向:对修改后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正式开始施行前不久出生的二孩,是不是应当征收社会抚养费,以及两孩政策落地后,“7080”父母的生育意愿问题。

  “政策外二孩”不是非得一刀切

  社会抚养费,是指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生育子女的公民征收费用,以适当补偿政府的公共社会事业投入经费。对全面两孩政策落地前一天甚至一个小时出生的二孩,有没有必要征收社会抚养费,应该说是个非常敏感的课题。课题的一个侧面是,依照现行法律规定,应当征收他们的社会抚养费。另一个侧面是,我国的生育政策是国家规定基本原则,具体条件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因此各地在制定相应规则时,可以有不同的法律解读,不是非得搞“一刀切”。有的省市人口形势紧张,有的省市则相对宽松,在是不是需要征收和征收多少的问题上,各省可以根据各自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政策。

  帮助家庭减轻二孩生养顾虑

  目前,我国人口形势存在两个“剪刀差”,一个是实际生育意愿与实际生育行为之间的“剪刀差”,另一个是出生人口增长与老年人口增长的“剪刀差”。缩小两个“剪刀差”,是以两孩政策调整人口结构的根本目标。

  放开两孩将过去以处罚为主的生育政策,转向以鼓励为主的生育政策。这就需要辅以大量以鼓励为主的政策配套。据媒体调查问卷显示,63%的受访者认为生育成本过高,25%的人认为职业发展和生育间有矛盾,13%的人没有时间带孩子。应当予以厘清的是,大量适龄父母不是不愿意生二孩,而是有上述这些顾虑导致他们没法生。制定鼓励性的配套政策,正应针对这三大主要矛盾、有的放矢。帮助适龄父母解决困难、减少顾虑。提高家庭抚养孩子的能力。

  首先,考虑到多子女家庭可能面临的经济压力,应当按个人和家庭的总体情况考虑征收综合所得税,而不是个人所得税。

  应将原先规定的不少于14周的产假延长到6个月。保证产妇在不降低生活水平的情况下,可以渡过孩子最难抚养的阶段。考虑到私营企业的经济效益问题,具体延长时间和办法还可以再讨论,比如延长时间超过6个月的,可以保留公职但工资不再发。

  3周岁是孩子们的入托年龄,也是他们心理、生理和思维方式成形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应该接受正规义务教育,这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举措,也可以大大减轻家长负担。因此应当把义务教育年龄向前提,延长到12年。

  构建完善的幼儿社区服务体系,在社区中建立少儿之家,有专职人员帮忙接送孩子,组织课外活动,以安全的环境和设施保证孩子成长,减轻家长负担。

  增加家庭的财产性收入,大力发展保险业。据统计,我国的保险业赔付率普遍低于60%,这种生病才赔、不病不赔的模式,在不少老百姓眼里像是“诓钱”。与国内保险业不同的是,国外保险业更多是民众保值增值的一种手段。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改变现有思路,让大部分风险承受力低的家庭能够避开股市之类的高风险投资,寻求比较平稳的保值增值途径。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不断有资金累积,满足孩子求学、求医的需要,在遇到意外时有资金支撑。

  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家庭发展支持体系,让有能力、有意愿的适龄家庭可以生育两个好孩子,同时又能养育好两个孩子。让两孩家庭幸福,而不是为两孩揭不开锅,才是两孩政策落地的关键。

  谈人口政策别离开中国国情

  现在有些专家在呼吁全面放开生育权。全面放开生育,意味着社会总体进入二次人口转变。在已经进入二次人口转变的西方国家,所有的养老保障制度都非常完善,孩子的家庭效益只剩下精神慰藉,其对家庭的效益小于对社会的效益。父母养育子女,子女养育孙代,呈链式传递。而中国现在还是父母抚育子女,子女反过来赡养老人的循环。养老保障制度不完善,只有多养孩子对养老才有利。生育政策的效益还没有完全丧失,整体生育意愿还比较高,如果全面放开,人口数量依然是个大问题。中国仍然是一个人口大国,数量和结构问题都要考虑,不能顾头不顾尾。

  中国依然是一个人均资源占有量紧张的发展中国家,任何政策的讨论和制定,都不能离开这个最大的国情。全面放开两孩政策的前提,不是某些专家空谈的“少子化”“老龄化”,而是农村“8090”一代进城后,向往城市生活,接受了城市生育理念,以及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开始全覆盖后,农村生育理念的变化。同样,在考虑未来中国生育政策的调整时,同样需要认识到,中国尚不具备建立西方国家从摇篮一路补贴到坟墓的经济基础,全面放开生育还是很久以后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