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发达离不开人口红利,其实唐以前,南方人口只占全国的1/3
日期:2021-06-07 类别:中国 浏览: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人口分布线,中国也不例外。打开一张卫星灯光分布图就会发现,中国的东南半壁,包括中部与沿海区域,被密密麻麻的星光所点缀,而中国的西北半壁,除了几个点冒着星光外,几乎漆黑一片,这样的状况恰恰反映了中国人口分布不平衡的现状。但是这样的人口分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这还要从“胡焕庸线”(爱辉至腾冲线)的形成说起。
中国人口分界线
一、秦汉时期的人口分界线
史料记载中国最早的人口统计,应该始于西周的“料民”制度,但是因为史料匮乏,我们不太清楚当时社会人口统计的具体情况,更不可能知道那时的人口总量。不过葛剑雄先生根据统计学的方法,估测出到战国中晚期,中国人口数量在1600万-2000万之间。
而中国最早对人口数量进行统计并记录的,是汉代班固所写的《汉书·地理志》(以下简称《汉志》)。《汉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史地理志,开创了正史统计人口的文献记录模式。后来历代的正史地理志、地理总志,甚至是各个省府州县的地方志里,都会出现对全国及各区域人口数量的统计。
班固的汉书
其实,文献所记载的人口,主要目的并不是对全国人口进行普查,而是通过统计人口征收赋税。就人口分布规律而言,虽然历朝学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关注,但却少有人对中国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分布规律进行理论性的总结与归纳。
直到民国时,中国著名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在《地理学报》上发表了论文《中国人口之分布》,第一次用定量分析的方式,分析了中国人口的构成与分布规律。他根据当时的人口分布数据图,经过周密的计算提出了爱辉到腾冲是中国人口主要分界线,即中国人口分界线,这条线习惯上也称为“胡焕庸线”。
胡焕庸线
但是要说起中国人口最初的分布情况,可能还要从秦汉时期说起。先秦至西晋以前,黄河地区由于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四季分明等原因,较早地成为中华文明的诞生地,而相对于先秦时代的南方,虽然也出现了良渚、河姆渡这样的文明,但是南方文明的演进却出现了长时间的中断,而北方的文明演进顺序则较为连续。
黄河是中华文化最初的发祥地
根据《汉志》的记载,当时中国的人口分布十分的不平均,其中北方人口占了绝大多数,根据估算,西汉末年全国的总人口大约在5600万—5800万之间,其中秦岭至淮河一线以北的人口,大约将近4500多万,而以南的人口不过1200万,南北人口之比大致为1:4。
东汉时期虽然因为战乱与北方疆界内缩等影响,北方人口有所减少,但是当时全国人口分布的南北格局仍没有改变,北方人口仍占全国人口的70%左右,甚至当社会经济恢复后,相较于潮湿闷热的南方,气候适宜的北方依然是人们乐于生活的土地。
所以说,五胡乱华之前,黄河流域一直都是中国主要的人口分布地。从人口的地理分布格局来看,秦汉时期的人口主要集中在关东与中原等地,根据《中国人口发展史》的统计,中国西汉时关东至中原地区一线,人口的峰值接近3500万之多,是全国60%左右的人口。可以说,关中平原到中原地区所组成的轴线,成了当时中国主要的经济中心与人口栖息地。
关中平原
二、中国南北方人口是如何趋于平衡的
南方人口的增长基本要推迟到东汉末期了,那时候董卓篡汉,北方因为战火不断,大量居民被迫南迁。而到了西晋末年五胡乱华,这种南迁的趋势进一步加剧,越来越多的北人开始迁移到今天的淮河与长江沿线。
人口的迁入不但第一次改变了中国南北方的人口分布格局,同时北人将先进的技术带到了南方,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胡乱华
到了唐代初期,秦岭淮河一线的南北人口数已经呈现出平分秋色的局面。而唐安史之乱与宋靖康之难,则加速了这一格局的改变。从唐中期到南宋迁都临安的近300年时间里,中国又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移民潮。
而这种迁移的顶峰,是在靖康之难到绍兴和议之间,这短短的几十年里,从北方迁移到南方的人口达到近400万之多,无论是人口的迁移密度还是迁移规模都创下了历朝北民南迁之最。
此时由于人口的此消彼长,到了南宋中期,南方的人口数量已经约占全国总数的70%,而北方只有30%。这样的迁移也改变了南北方的经济格局,此时南方经济已经全面超越了北方,而且影响至今。至此中国历史上的三次人口迁移宣告结束。
繁华的南方城市
人口激增带来了南方经济与生产技术的全面发展,曾经被认为是蛮荒之地的南方,到了宋代以后已经变成了“苏湖熟,天下足”与“湖广熟,天下足”的局面了。这样的经济格局也深刻地影响着近代与当代的中国。
推荐阅读
- 总排名
- 每月排行
- 推荐阅读
-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