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中国政府提出其新粮食安全观——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在重视粮食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
分析人士说,通过在农业和粮食领域进行对外资金和技术援助,中国也正在将其先进的粮食安全理念向国际推广,这是一种“发展理念援助”。
日期:2016-05-29 类别:中国 浏览: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5日访问联合国粮农组织总部时,首次提出共同创造一个“无饥饿、无贫困、可持续发展的世界”的新倡议。
他同时宣布,未来5年,中国将向联合国粮农组织捐赠5000万美元用于开展农业南南合作,并加大对世界粮食计划署和国际农发基金的支持。
李克强说,我们希望看到饥饿和贫困在全球被消灭,我们愿意与各国分享农业技术、经验和农业发展模式。
这是中国发生的又一个历史性变化的标志,——中国已经从农业和粮食受援国可持续地转变为外援国,供养了大量的国外人口。
分析人士说,中国积极开展“农业外交”“扶贫外交”,常态化地变农业受援国为外援国,既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上的新突破,也体现了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拓展农业领域的对外合作,促使‘中国经验’日益国际化,是继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在农业领域的又一个历史性转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说。
中国人信奉足食是治国安邦的首善大举。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和经营自主权,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使几亿人摆脱贫困,这被视为中国农业领域的一次历史性转折。
此后,中国通过持续的科技与政策创新,不断提高农业发展水平,高度保证自己的粮食安全。
据农业部统计,2013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2%,比10年前提高近12个百分点,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9.5%,比10年前提高27个百分点。
中国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表示,现在,中国已比较稳定地用不到世界10%的耕地,生产世界四分之一的粮食,养活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这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重大贡献,用实际行动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
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格拉齐亚诺曾在新华网撰文称:“中国的努力是使全球饥饿人口减少的最大因素”。
“我个人的理想是让中国应对饥饿的能力成为它最伟大的出口产品,那也将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成就。”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区代表黄安生曾对新华社记者说。
实际上,中国已将粮食增产消除饥饿的能力化作农业技术和资金,让这个曾经的农业受援国转变为对外援助国,践行“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谚。
从1978年开始,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中国实施了200多个援助项目,援助总额达6000多万美元,同时利用其技术优势执行了世界银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机构的对华援助项目。
2005年,世界粮食计划署宣布不再向中国提供新的无偿粮食援助。同年,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的世界第三大粮食援助捐赠方。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说,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的中国经济实力增强,温饱问题解决,农业现代化程度提高,已具备开展对外援助的技术和经济实力。
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特别计划”框架下的南南合作。
2008年,中国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上宣布向联合国粮农组织捐款3000万美元设立特别信托基金,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项目和活动。
此外,中国通过援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派遣农业专家提供咨询和开展技术合作、培训农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提供优质粮食品种等方式,积极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显示,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建49个农业项目,派遣1000多名农业技术专家,并提供大量农业机械、良种、化肥等农用物资。
在此期间,中国还在贝宁、莫桑比克、苏丹、利比里亚、卢旺达、老挝、东帝汶等17国援建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陆续竣工,通过试验、示范、培训等多种方式,将先进适用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给当地民众。
出生在津巴布韦东部高地马尼卡省、56岁的图扎伊说,中国安徽与当地农业合作项目实施4年来,上千公顷几近抛荒的土地变成了良田。
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王义桅表示,以前常说中国人解决了中国的问题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现在中国又力所能及地开展对外农业和粮食援助,又做出了新的“中国贡献”。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粮食产量连续10年增长。2013年的粮食产量首超6亿吨。按照国际可比的谷物概念作为粮食口径,当年中国粮食自给率超过97%。
同年,中国谷物进口量为1400多万吨,占国内谷物总产量比重不足3%,占全球谷物贸易量不到5%。
今年初,中国政府提出其新粮食安全观——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在重视粮食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
分析人士说,通过在农业和粮食领域进行对外资金和技术援助,中国也正在将其先进的粮食安全理念向国际推广,这是一种“发展理念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