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口进入二孩时代
日期:2016-03-28 类别:中国 浏览:
今年1月1日开始,中国进入了“全面二孩”时代。然而,从各地实施“全面两孩”首个季度的实际情况来看,不少家庭从刚听到政策放开时的喜悦,转而陷入“生得起、养不起”的忧虑中。
有关专家认为,二孩政策遇冷并非意料之外。究其原因,当前80后、90后生育观已发生改变,在产假、医疗、教育等诸多配套政策没有出台或产生实际效果之前,居民对待二孩更多是观望,社会要想拥抱“二孩时代”,必须首先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压力大生育意愿趋冷
“生,还是不生,这是一个问题。”尽管已经为是否要第二个孩子召开过好多次家庭会议,但河北省石家庄市市民小刘和家人仍然纠结于这个哈姆雷特式的难题。
小刘告诉记者,家中老大已经上了幼儿园,老人也可以帮着带孩子,她在河北某省直事业单位工作,可以享受到正规产假,实际情况其实比较适合要二孩。但是,之所以一直犹豫不决,是因为去年刚生完“单独二孩”的同事告诉她,有了二孩后家庭支出几乎翻了一倍,对于小刘这个双职工家庭来说,接受起来并不轻松。
2013年,全国29个省、自治区、市的生育意愿调查显示,已有一个孩子的单独家庭,希望生育第二个孩子的比例约为60%。国家卫计委相关部门负责人公开表示,“单独二孩”政策落地后,2015年初再对同样人群做调查,只有39.6%的人希望生育二孩。根据多个省份发布的“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对当地生育水平影响的预测情况,有专家表示,实际生育行为其实更会远低于生育意愿水平。
事实上,经济压力大一直是居民二孩生育意愿不高的主要原因。诸多调差结果显示,经济基础是目前家庭考虑是否要二孩的第一条件,已生育二胎的家庭普遍表示两个孩子的经济压力过大。一般来说,孩子的生养成本主要由分娩、养育、教育三大块组成。相对于农村地区,城市家庭中孩子的养育和教育费用在生活支出中占比较大,此部分增量令不少父母望而生畏。
此外,职业压力是二孩政策落地遇冷的另一障碍。安徽大学经济法制研究中心发布的《我国女性就业歧视问题调研报告》指出,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女生就业机会远远低于男生,61%的应届女毕业生和29.14%的一般女性求职者曾亲身经历就业歧视,造成性别歧视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怀孕、生育和哺乳。
石家庄市某房地产公司人事部门负责人向记者坦承,该公司会按照国家规定给予员工产假待遇,如果有员工要了一孩后继续生二孩,至少在三四年的时间里肯定会影响工作,这样的员工一旦扎堆,公司绝对吃不消。“以后招聘女员工可能会考虑到她是否已生育一孩,并且是否打算要二孩。”这位女性负责人直言,不研究解决女性就业平等问题,不可能消除女性生育二孩的后顾之忧。
此外,为适应“全面二孩”政策,修改后的计生法删除了“公民晚婚晚育,可以获得延长婚假、生育假的奖励或者其他福利待遇”这一条款,规定符合法律、法规生育子女的夫妻,可以获得延长生育假的奖励或者其他福利待遇。有法律界人士表示,婚育假的变化同样会影响到部分女性的生育选择。
资源紧张公共服务欠缺
对于二孩,居民和家庭考虑的是是否有钱生养、有能力进行教育投入,国家和社会考虑的则是是否有足够多的产房、足够好的医生和足够用的学校和老师。
春节过后,家住石家庄市高邑县城的王某夫妇到市区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做孕前检查,节后医院患者众多,丈夫跑了好几圈终于建好档。医生告诉他们,今年“猴宝宝”和“二孩”叠加,孕妇数量增加,床位很紧张。
一线城市中建档难的情况则更为紧张严重。截至去年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的孕妇建档已排至今年7月,这意味着7月以前的产床已排满,没有建上档的孕妇很难在该医院生产。实际上,一线大城市大医院产科“一床难求”现象实不鲜见,以北京妇产医院为例,该院200张床位利用率基本在120%以上,医生护士缺口约三分之一,大城市妇产科资源紧张,成为应对二孩生育高峰的首轮压力。
“‘二孩时代’来临,高龄孕产妇的比例随之增高,如何确保危重症孕产妇和新生儿的生命安全,显得极为重要。”石家庄市卫计委疾病预防控制处处长侯俊宏表示,“二孩政策”落地将使妇幼健康服务机构面临三项挑战:高龄孕产妇增加产科急救的难度,现有助产机构数量、床位数和产科医生数难以在短期适应急剧增加的分娩数量,产科医患纠纷风险提升。
按照国家卫计委的估算,“全面二孩”政策施行后,全国新增可生育二孩的目标人群约9000多万,最近几年每年净增人口会在300万以上。同时,9000多万的目标人群里50%在40岁以上,新增人口也将呈现出不均衡的分布,尽管实际净增人口未必达到预估,但解决好这部分人的医疗、教育、社会服务问题并不简单。
石家庄市新华区联盟街道办事处主任贾增超告诉记者,“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后,该街道年办理“二孩”生育登记的数量将翻番,街道目前幼儿园至高中的教育设施资源,基本能满足区域内入学需求,但出现周期性的生育高峰后,教育承载能力不足问题将会凸显,尤其是现有幼儿园资源本就不足,“入托难”问题势必向二三线城市甚至基层蔓延。
为何一方面调查结果解释“二孩”意愿不高,另一方面社会承载压力却很大?对此,专家分析称,这主要是当前社会在分娩、养育、教育领域本身就较为薄弱,供需矛盾不平衡问题普遍存在,再加上政策放开初期,一部分“二孩”刚需人群集中涌现,加剧了这一矛盾。
完善配套政策更要重在落实
其实,“全面二孩”政策需要直面的问题不仅是养育难、入学难,新计生法修订后,代孕从“禁”到“删”、“想生不能生”到底怎么办?谁来照顾年幼的二孩?甚至是父亲休育儿假怎么规定、母亲在公共场所如何哺乳、如何加强人类辅助生殖机构管理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国家制定相关法规、加强社会公共服务建设力度来解决。
为全面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各地相继开始修订地方计生条例。目前,天津、浙江、宁夏等省份的新计生条例已经出台。出台新计生条例的这些省份均取消了晚婚假,但同时对产假和男性陪产、护理假作出一定调整。
记者梳理发现,山西、安徽、江西、山东、四川、宁夏6省份,产假为158天;福建产假最短158天最长可休180天;而天津、浙江、湖北、广东等省份,产假为128天,相差近两个月;陪产、护理假方面,广西和宁夏假期最长,为25天,天津、山东则仅有7天。此外,河北、江苏等省市的新计生条例尚在修订过程中,大部分将于4月前后进行审议。
在河北省政协委员陈秀娥看来,有关教育卫生等承载力、产假等妇女权益保障问题,地方都要跟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做好衔接,确保各项配套政策“跟得上”“不打架”。“生育是社会和家庭赋予女性的职责,由于配套政策执行力度不够、违法成本低,很多女性正面临着比生第一胎更艰难的抉择。”在今年河北“两会”上,陈秀娥提出建议取消生育间隔、提高奖励标准、加大对“失独家庭”的扶助力度。
在国新办举行的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有关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表示,全面落实二孩政策要解决三项问题:解决生得起的问题,对产假、托儿所、幼儿园等进行制度安排;解决生得出的问题,技术上要跟得上,要确保母婴安全;解决生得好的问题,确保优生优育。
“孕产妇护理、入园前儿童托管、新生儿保健等应该逐渐引向社区,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贾增超说,“全面二孩”时代要求基层计划生育工作从传统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相关公共服务要合理配置快步跟上,加快信息化建设,二孩要放开也要管好。
加强产科、儿科学历教育的人才培养,在有条件的高校探索开设大学本科助产和儿科专业,开展助产士、儿科医师的转岗培训,改善助产士、产科医师、儿科医师、护士等医护人员的待遇;结合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向妇产、儿科、妇产科等倾斜;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逐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目前,国家各项“全面二孩”政策落地的配套政策正在逐步制定完善。
“要想实现政策的预期目标,特别是要让大城市人口生育二孩,必须出台一系列的配套政策来推动,重在落实。”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彭希哲认为,国家要继续在经济方面缓解二孩家庭经济压力,在照料子女方面加大托儿所、公办幼儿园建设投入、推动男性参与养育子女,在女性就业发展方面保障合法权益、完善生育保险制度,让老百姓想生、敢生也能够生,否则,“二孩时代”只能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推荐阅读
- 总排名
- 每月排行
- 推荐阅读
-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