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大国要和教育大国同步共建
日期:2015-11-04 类别:中国 浏览:
近日,“十三五”公报提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并有望在开局之年实施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与此同时,人口大国这一议题又被学界、媒体和民众热炒。回望历史,如果千年前谈中国是大国,那是在谈它的幅员辽阔和物产丰富;如果百年前谈中国是大国,那是在谈它的历史和文化;如果七十年前谈中国是大国,那是在谈它的民族和精神。那么,今天再谈大国,绝不仅仅是幅员辽阔,绝不仅仅是历史悠久,也不仅仅是文化璀璨。它是经济大国,它是权利大国,但更古不变的是,它是人口大国。中国的大国崛起源于国人的勤劳与智慧,中国的大国崛起源于我们是人口大国。从历史走来的我们,着眼当下要关注的是这样一个议题,人口大国和教育大国确应并举建设。
历史走到今天这个关口,人口的概念其实早已不是过去量的概念,汉斯·摩根索这样论述他眼中的人口与大国的关系,一个强大的国家必须拥有相当规模的人口,没有大量的人口就不可能建立和支撑打赢现代战争所必需的工业设施,就不可能投入大量的陆海空作战部队,更不可能得到比作战部队人数多得多的强大的后勤保障力量。然而,中国人并不崇尚武力,中国人的“和同”思想和实践丰富了这句话的内涵,“大国变强需要人口做基础,大国维持和平发展同样需要看人口。
为何西方媒体热炒“中国威胁论”?他们怕的是中国还是中国人?其实,不是中国“威胁”了国际大环境,而是“中国人”助力世界大发展。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迎来了大发展、大超越、大崛起,这是不争的事实。至于是“威胁”、还是“和平助力”其实不必多言。单纯站在人的角度看就足以说明问题,中国人的文化是中国人创造的,中国文化讲求的是中庸,所以中国人的骨子里是和谐基因。为何如此强调是人的发展?中国的大国概念最基础的就是人口大国,这是一个本位概念。深层讲,有博大的意思,就像讲深刻的下一个阶段是精深,这里的大国大在人口,博在人。也就是说,中国是大国不仅在于数量的大,更在于质量的大,因此就有了更富质量的博的意思。也正因此,“中国威胁论”纯属无稽之谈。老话讲得好,在不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的情况下去讨论它的所谓的战略意图,纯属盲人摸象。而今天时势告诉我们,看历史和文化还不够,着眼当下要看现代人的总质量。
汉斯·摩根索理论的下文讲得很准确,由人口而形成的国家力量,必须包括人口的数量和质量。质量是下文,也就是我们所谈的大的深层内涵应该包括博,体现在人口上就是所谓的人口质量。那么如何提升人口质量,这就需要向教育问津。过去几年,学界曾有这样的言论,中国的教育改革是大工程,至少需要三十年,重新培育一代真正意义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中国的教育首要侧重的应该是人的培养,在于国民素质的提升,在于重塑国民性,而不仅仅是人才的推出。这样的论断在前半句显得悲观,但后半句却应该成为不断被实践的真理。如何打破前半句里所表现出的悲观情绪呢?
今天“十三五”再谈人口规划,为我们解答疑惑。“十三五”提出,“教育强国战略”成为总基调,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这里,重在要强调“学习型社会构”的内涵。先贤孔子这样表述,人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提升,或是“群体人”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发展,需要经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齐”、“致平”。这里前两者讲的就是这样一个全民向学的概念,而非稍显功利主义色彩的人才培养。只有普通人的质量得到提升,基础水平得到提升了,才更有可能搞好人才培养,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古今说法一致绝非巧合,而是中国人从历史走来,发展理念是同一根脉,都是“人文化”。
回顾历史,着眼当下,展望未来,“十三五”为我们描绘了又一幅新的宏伟蓝图。成功没有捷径可走,愿望的实现还需中国人自身摸索实践。但幸运的是我们拥有大国文化的基因,就像它告诉我们,当下人口大国要和教育大国共建设。
推荐阅读
- 总排名
- 每月排行
- 推荐阅读
-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