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常住人口8341万 省外流入人员逐年增多
日期:2020-10-09 类别:四川 浏览:
“2018年末四川常住人口为8341万人,比2017年末增加39万人,总量居全国第4位,总量占全国人口的6%。”3月19日,四川省统计局副局长陈智在2018年四川省人口统计公报新闻发布会上通报了过去一年在省域里发生的人口变化。
人口数据·点击
成都常住人口1633万
4区(市)常住人口超百万
2018年末,四川常住人口8341万人,比上年增加3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361.5万人,乡村人口3979.5万人,城镇化率52.29%。
全省常住人口数排前十位的市(州)分别是:成都市、南充市、达州市、凉山州、绵阳市、宜宾市、泸州市、内江市、德阳市、巴中市。10个市(州)常住人口之和占全省常住人口总量的比重为69.2%。
全省常住人口达百万人及以上的县(市、区)有12个,分别是:武侯区、双流区、金牛区、仁寿县、资中县、渠县、安岳县、中江县、简阳市、三台县、达川区、宣汉县。
2018年末全省户籍人口9121.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271.5万人,乡村人口5850.3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35.87%。
全省户籍人口数排前十位的市(州)分别是:成都市、南充市、达州市、宜宾市、绵阳市、凉山州、泸州市、广安市、内江市、德阳市。10个市(州)户籍人口之和占全省户籍人口总量的比重为75.1%。
全省户籍人口百万人及以上的县(市、区)有20个。其中,前10个分别是:安岳县、仁寿县、简阳市、三台县、中江县、渠县、双流区、宣汉县、武侯区、南部县。20个县(市、区)的户籍人口之和占全省户籍人口总量的比重为27.3%。
数字背后·解读
人口变化背后反映了地区城镇化的步伐,以及经济和人口的流动方向。譬如,在北京和上海今年发布的人口统计公报中,常住人口均出现了连续负增长的情况。京沪人口同时“瘦身”,似乎印证了“逃离北上广”的这一说法。与之相对应的,是新一线城市的人口崛起,杭州即将迈入千万大关,而成都、武汉等的常住人口处于正增长状态,且净流入比较多。
全国两会刚刚过去,四川省的人口统计公报如约而至。位居西部的这座大省,又将从人口数据中呈现哪些新变化?
省外流入人员逐年增多,流出省外人员再次减少
“一增一减”背后:较好的发展平台形成极强的人口吸纳能力
■ 省外流入130.4万人并呈逐年增多趋势
“高质量”的人口流入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发展
人口流动正热,并催生新机遇。一个显著的例子是,在上海常住人口负增长的同时,上海周边的杭州、苏州、南京、宁波、湖州、芜湖等城市,2018年常住人口处于正增长状态,且净流入比较多。
从新一线城市近年来的种种政策来看,都是鼓励人口流入的。除了人才政策,像成都这样的城市,已经规划了66个产业功能区,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新兴服务业和新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
同样的机遇也发生在四川。陈智提供了一组数字给予佐证:2018年流出四川省外人员995万人,继2017年首次降到1000万人以内再次减少。与之相对应的,2018年四川省外流入130.4万人并呈逐年增多趋势,比上年增加2.4万人,比2010年平均每年增加2.2万人。
尽管没有具体数据证明他们来自哪里,但陈智观察到,这些流入的人口“大多是高质量的”。上周末,出差绵阳的陈智获悉,在该地投资建厂的京东方至少带来了上千名大学生的流入。
产业功能区的背后是人。每一个产业需要不同的工种,而四川目前仍需要更多人才塑造产业,推动城市发展。人口流动的背后,是产业转型的升级,更是经济发展、营商环境带来的利好。陈智认为,这些因素为返乡人员、来川兴业人员创造了较好的发展平台和创业就业空间,形成了极强的人口吸纳能力。
■ 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人口总量14.17%
进入“深度老龄化”是挑战也是新的机遇
几乎在每个地区的人口统计公报中,媒体最关注的是老龄化现象。在四川省的发布会上,陈智主动提及了这个问题:
2018年,四川全省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1762.5万人,占人口总量的21.13%,比全国高3.25个百分点,比2010年提高4.83%。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1181.9万人,占人口总量14.17%,比全国高2.23个百分点。
数据带来的结果:2018年,四川正式进入深度老龄化,“这为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带来巨大挑战。”这在国际通行划分标准中有据可循——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意味着进入老龄化;达到14%,为深度老龄化;超过20%,则进入超老龄化社会。
2018年全省65岁及以上的人口首次超过14%,达到14.17%。纵观全国31个省(市、区),除西藏外,其余30个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人口总量的比重均超过7%。与其他地区纵向比较,四川省65岁及以上人口仅次于山东,位于全国第二;占人口总量的比重为14.17%,仅次于辽宁、上海和山东,位于全国第四。
但从数字中仍能发现新机遇。陈智表示,庞大的老龄人口正在倒逼城市进行养老改造,以及加快建设完善的配套设施与服务。而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养老”两个字出现了16次之多,也侧面印证了这一战略的急切性。
“这也许对四川是个新机遇。”陈智说,有着老龄人口基数作支撑,保证了养老业在四川的市场基础,同时构筑了产业基础——未来,养老产业有望成为四川的优势产业。
■ 全省劳动年龄人口总量超5000万人
劳动力资源丰富 人口红利依然存在
从我国认定的劳动年龄看(国内统计口径),2018年全省15~59岁人口5201万人,占人口总量的62.35%,比2017年增加33万人,比重增加0.1个百分点。从国际认定的劳动年龄看(国际统计口径),2018年全省15~64岁人口5781万人,占人口总量的69.31%,比2017年增加19万人。无论国内还是国际统计口径,我省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仍超过5000万人,就业人口总量仍达4800多万人,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红利在一定时期内依然存在。
“人口红利”是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人口总抚养比”是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表示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非劳动年龄人口。当总抚养比小于或等于50%,就称为“人口红利期”。
2016年~2018年,四川总抚养比分别为43.06%、44.08%、44.29%,不足50%,说明当前四川仍处于人口红利期。随着四川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的数量型人口红利将呈消减趋势。但就业环境的持续改善、职工退休年龄即将延迟、大批农民工和企业家返乡创业就业以及教育的极大发展提高改善了人口素质,这些都使四川经济高质量发展依赖的新的结构性红利在较长时间内依然存在。
■ 成都常住人口1633万,集聚全省近两成人口
有利于发挥大城市龙头作用
也要引导中小城市特色发展
近期各个城市开始陆续公布2018年常住人口数据,其中常住人口增长最快的是广州、成都等省会城市。很多省会城市常住人口增长快,但是省内一般的地级市常住人口增长慢。
四川也面临同样的情况。当日公布的数据已经可以说明问题:2018年,成都毫无疑问登顶四川省常住人口最多的城市,1633万人集聚了该省近两成人口。而四川省当年常住人口达百万人以上的县(市、区)有12个,成都就有4个行政区域入围,分别是武侯区、双流区、金牛区和简阳市,占据了全省1/3的比重。
这种现象有更为专业的名字:“虹吸效应”,即核心城市、中心城市、大城市、具有优势地位的城市,能够将周边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资源要素吸引过来。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学术委秘书长冯奎曾用“双重性”评价这种效应,并建议既要支持特大城市、大城市加快创新发展的步伐,通过率先在科技、服务等方面实现创新,由此产生的虹吸现象,将有利于发挥大城市龙头作用,有利于区域转型发展。同时,也要给中小城市平等的发展权,引导中小城市特色发展。
这或许可以从四川省的战略布局找到答案:对内推动“一干多支、五区协同”部署实施,重塑四川经济地理;对外推动“四向拓展、全域开放”部署实施,着力打造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陈智指出,2018年全省常住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1310.4万人,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136.4万人。人户分离是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大幅度增长反映出四川省各地经济发展活力提升、地区间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更加活跃。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邹悦
2018年户籍人口百万人及以上的 县(市、区)
(单位:万人)
县(市、区)人口安岳县157.5仁寿县154.0简阳市150.7三台县141.4中江县139.5渠县134.4双流区131.7宣汉县129.5武侯区129.3南部县124.8资中县124.6达川区117.5岳池县116.0大竹县109.3雁江区107.7仪陇县107.6富顺县107.5泸县107.3宜宾县102.1邻水县101.7
推荐阅读
- 总排名
- 每月排行
- 推荐阅读
-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