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住人口939万,户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81.16岁
日期:2020-04-29 类别:山东 浏览:
至2018年末,全市常住总人口939.48万人,较1949年增长1.31倍;户籍总人口817.8万人,增长1.02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3.67%,户籍人口城镇化率61.95%,均居全省前列。
区划调整加速全市人口集聚
区划调整是促进区域发展和吸引人口集聚的重要因素。1978年以来,青岛市历经四轮大的区划调整,分别为:1978年11月,烟台地区的即墨县、昌潍地区的胶南县及胶县划归青岛市管辖。1983年10月,潍坊地区的平度县和烟台地区的莱西县划归青岛市管辖。这两次区划调整,明显促进了全市面积和人口规模的扩大。2012年12月,青岛市再次进行区划调整:撤销市北区、四方区,设立新的市北区,撤销黄岛区、胶南市,设立新的黄岛区。2017年10月,即墨撤市设区,青岛市行政区变为7区3市。城区的持续增加,集聚人口效应进一步加大。
户籍制度改革加速市民化进程
2014年12月、2018年3月,青岛市先后出台《关于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加大户籍改革力度,放宽准入条件,推动大学生、外来务工等人员便捷落户。新的户籍制度改革为发展聚人气、引人才、增后劲,加速外来人口市民化进程,助推全市户籍人口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以来,全市户籍人口年均增长1.16%,人口增长较前期明显加快。
家庭户规模小型化趋势明显
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市平均每个家庭户常住人口分别为4.07人、3.49人、2.97人、2.79人,呈逐步缩小趋势。从家庭代数看,青岛市家庭户均为二代户所占比重最高,且一代户呈扩张趋势。2010年,青岛市一代户家庭占家庭户总数的38.4%,比2000年上升10.4个百分点;二代户家庭占48.7%,下降11.1个百分点;三代户家庭占12.6%。家庭户规模向小型化、核心化转变,对家庭养老模式、子女教育、居民住房需求、社区服务、家庭服务等都将产生长远影响。
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高学历人才明显增加,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1982年至1990年,全市高中受教育人口从34.82万人增至68.33万人,大学专科及以上受教育人口从3.62万人增至12.38万人。2000年至2010年,高中受教育人口从111.42万人增至150.82万人,占比上升1.84个百分点;大学专科及以上受教育人口从41.67万人增至129.54万人,占比上升10个百分点。2017年末,全市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0年,比2010年提高0.4年。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13年,比2010年提高0.65年。平均受教育水平的稳步提高,是青岛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
平均预期寿命逐年提升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综合衡量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2000-2010年,青岛市常住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由74.5岁提高到77.9岁,其中,全市男性由72.6岁提高到75.3岁,女性由76.9岁提高到80.5岁。随着青岛市社会经济条件、卫生医疗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2018年,青岛市户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81.16岁,呈上升趋势。
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
青岛市于1987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在全国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地区。全市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占总人口比重不断提升,短期内人口老龄化仍将呈现进一步加剧的发展趋势。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老龄化水平21.82%,较上年提升1.2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4.5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46个百分点;户籍人口老龄化水平21.9%,比上年提高0.61个百分点。
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质量明显提升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理念,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真正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国际研究表明,当城镇化、工业化和非农化发展较为协调时,IU比越接近于0.5,NU比越接近于1.2。根据IU、NU比国际标准值法计算,目前青岛市IU比为0.45,NU比为1.15,表明青岛市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比较协调。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全市三次产业比例由1997年的14.5:48.1:37.4调整为2018年的3.2:40.4:56.4,一产、二产占比持续下降,三产占比不断上升。一、二、三产就业比例由1978年的61.3:25.6:13.1调整为2017年的16.8:37.8:45.4,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显著提升。
生产效率显著提高。2017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82766元/人,较1997年提高7.91倍;人均GDP达到119357元,较1997年显著提高。
实施贫困人口、贫(弱)村脱贫成效显著。至2017年末,全市实施贫困人口、贫(弱)村脱贫成效“双提升”工程,200个省定贫困村和310个市定经济薄弱村基本实现脱贫摘帽。
交通、通信实现巨大变化。2018年末,市区公共汽、电车线路623条,营运公交汽、电车8475辆。共有地铁线路4条,地铁年客运量15294万人次,日均客运量41.9万人次,青岛市自2016年末起正式进入地铁时代。拥有航线192条,较2013年增长58.7%。全年航空旅客吞吐量达2454万人次,较2013年增长69.1%。农村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移动电话232部,较2013年增长5%。
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2018年末,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人数273.51万人,较2013年增长17.6%;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23.69万人,较2013年增长30.8%;全年累计领取失业保险金7.5万人,较2013年增长17.2%。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100%。
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由2005年的16015元增长到2018年的68197元,增长3.26倍。1990年至2018年,青岛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624元增长至50817元,提高30.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由952元增长至20820元,提高20.8倍。2018年,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8.3%、29.5%,分别比2006年下降5.5个、6.3个百分点。2018年末,城镇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32.9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35.9平方米。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18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07天,占全年的85%。近岸海域水质达到或好于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的点位数占90.6%。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6.9分贝,市区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8.0分贝,均呈持续改善趋势。
医疗卫生养老机构设施及人员明显增加。2018年末,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8027个,比1949年增长99.3倍。其中,医院421个,增长15.2倍。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床位5.3万张,增长48.1倍。其中,医院5.1万张,增加4.99万张。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6.82张,增长24.3倍;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4.23人,增长12.2倍。全市登记养老机构238家,总床位6.8万张,千名老人床位数37.5张,全市养老护理人员3707 人。目前,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
推荐阅读
- 总排名
- 每月排行
- 推荐阅读
- 阅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