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人口 > 黑龙江 >

东北人口7年净流出了164万

日期:2021-04-25 类别:黑龙江 浏览:

2014-2018年,黑龙江省高校到省外创业和工作的生源毕业生数量约为25.17万人,年均流出5.03万人。考入省外高校的,仅有14%回省就业。

  高端人才流失,只是东北地区人口外流的一个侧面。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从2013年开始,东北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常住人口持续7年净流出,人口净流出规模从2013年的0.79万扩大到2019年的33.17万,相当于7年间合计净流出了164万人。

 

  仅少数城市人口净流入

  东北人口减少一直是不争的事实。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东北地区常住人口共1.079亿人,短短几年时间,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从2014年的8.0%下降到2019年的7.7%。

  到底是什么因素导致东北人口不断外流?一般而言,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由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组成。前者是由人口出生和死亡而引起的变动,后者则是由人口迁入、迁出而引起的变动。

  东北地区呈现出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机械增长双双下滑的现象,且从2013年开始,由人口迁出导致的机械负增长成为东北地区人口减少的主因。

  2013年,东北地区常住人口为1.097亿人,较上年增加2.88万,剔除人口自然正增长的3.67万人外,当年东北地区人口净流入-0.79万人,开始由升转降。

  自此后,东北地区人口净流出现象开始明显加速,并在2016年达到一个小高峰。据21世纪经济报道统计,2013-2019年间,东北地区人口净流出规模分别为0.79万、5.22万、25.89万、34.9万、32.23万、32.54万、33.17万,相当于7年间合计净流出了164万人口。

东北人口7年净流出了164万

  “改革开放以来,率先崛起的东南沿海地区,吸引着很多东北人往‘东南飞’。但随着本世纪初东北振兴战略的提出,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地人口外流的速度,但现在看这一现象仍在加剧。”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因2014年煤炭价格的下行,东北多座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人口外流速度明显加快。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东三省内部开始出现明显分化,辽宁、吉林人口外流现象有所好转,而黑龙江的人口外流则继续。

  2019年,黑龙江常住人口为3751.3万,其中剔除人口自然负增长因素外,当年全省净流出人口在东三省中最多,达到18.02万。也就是说,黑龙江当年净流出人口就占到了全省总人口的4.8‰,相当于1个1000人口的社区,每年有1-2个家庭举家迁出。

  用衣保中的话来说,越往北人口外流现象就越明显,尤其是资源型城市。目前,东北地区只有沈阳、大连、长春等少数几个重点城市人口处于净流入状态。

  因煤而兴、因煤而困,是黑龙江多数人口外流城市的典型画像。鸡西市政府网站发布的“人口流失情况分析”显示,在这座总人口不到180万人的边陲小城,近几年来每年人口净迁出规模保持在1万-2万人,其中迁往省外人口约占净迁出人口的60.7%。

  就连黑龙江的省会城市哈尔滨也难以独善其身。2019年年末,哈尔滨常住人口1076.3万人,比上年减少9.5万人,其中剔除人口自然增长0.2万人外,去年哈尔滨人口净流出规模高达9.7万人。

  如何留住人口、吸纳人口?是东北地区必须面对的问题。

  人口流出的连锁反应

  “为什么要离开东北?”面对这个问题,在西安上大学并在当地安家就业的90后王薇(化名)直言,自己从未思考过这个问题。

  “如果回吉林老家,大概只能进国企,每月拿四五千元的工资吧,工作机会太少,而且干啥事都得靠关系。”在毕业四年后,王薇把爸妈接到西安同住,全家人都成为了西安“新移民”。

  一人迁出、全家投奔的情况并非个例。家住长春的衣保中粗略数了数,在他的同学朋友圈中,有一半的父母都跟随在外上学、工作的子女,离开了东北老家。

  “为了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和更好的发展机会,多数本地生源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到较大的发达城市就业生活,导致优质人口资源流失。同时,由于传统因素,父母一般都跟随子女共同生活,产生人口流失的连锁反应,也会因此在其他城市购房等,导致资产随着人口而转移。”黑龙江统计局发布的《应对黑河市人口流失的思考和建议》一文如是分析。

  房地产市场,是人口外流所引发的连锁反应中最直观的一环。以大庆为例,自2014年开始,当地人口一直处于净流出状态,2019年全市净迁出人口8923人。据当地官方预测,人口外流导致刚需缺乏,“若按人均30平方米住房计算,直接影响了26.8万平方米住房销售。”

  “目前东北外流的人口,主要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大学生、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和产业转型中被淘汰的员工。”衣保中分析说,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壮年人口,他们的离开势必会加重东北当地劳动力短缺现象和社会抚养负担,进而制约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潜力。